提起塔水桥街,在地图上也许都很难找到,但在一千多年前,却是县城赫赫有名的地方,它既是原临水县第二个县治——西墅保锦山的治所处,也是原杭徽古道的重要驿站郎山铺(西墅铺)相邻地。 塔水桥街东临马溪,南邻西墅街(原竹林街)并与该街平行,西连原保锦山(也称明堂山、北庙山),北接湖塘下自然村,它在临安区锦北街道西墅街与保锦路交岔口的东北角。据《临安县志》(1992年版)记载:保锦山治西三里。南宋景定三年(1262年)临水县治从高陆迁建其山下,并建有北庙和元祐学堂,故又称北庙山,塔水桥街就在北庙山东侧的山脚下。后因苕溪改道,明洪武初(1368年),县治移至东市太庙山右。而杭徽古道从县境东起有五柳铺、前铺,至郎山铺(西墅铺),穿越塔水桥街。至于塔水桥街的名称,其“塔”,可能指竹林寺中的经幢塔;而“水”,塔水桥街北侧,有一溪水由明堂山出,流向马溪,应是指马溪之水。而塔水桥,在原县志上未标明具体位置,沿街小溪之上,有数座无名石板小桥,街东端的马溪溪流上,上游有单孔石拱桥,俗称高桥,再往下有回龙桥,并没有塔水桥,这座塔水桥,有待考证。马溪东岸有马溪村、回龙村。马溪北水系源于高虹镇的马岭,称大马溪;西北水系源于上东村袁家的马啸岭,称小马溪,两水系汇于吴马村南端,称双港口,昔时有竹筏木排通南苕溪。双港口两侧有象山、狮山,系临安古县治守卫神山。塔水桥街北望神山,近在咫尺。 新中国成立之初,塔水桥街为西林乡竹林村的一个自然村。街东西走向,长约200余米,宽约4米,路面中间横铺条石,石板上有明显的马车车轮磨损印痕,两侧镶嵌卵石,东来西往客商频频。街道两侧多为互连的两层店铺,底层采用落地长排门,上层约悬挑街面五、六十公分,中为木推窗。当时主要店铺有竹骨纸面雨伞厂、姜记豆腐作坊、铁匠铺、箍桶铺、南北货食品店、百杂货店、小饭店、小旅馆等。笔者在1953年就读“西林小学”时,住校学生就住宿在雨伞厂一侧,离校约200余米,每日里闻着桐油清香与豆腐的豆香,每每可见制伞工人在剖削竹伞骨、穿扎棉线、裱糊桃花纸伞面、刷桐油或是制作豆腐、油豆腐、豆腐干。据考证,这家雨伞厂是原临安县唯一的一家私营制伞厂,有工人30余人,后改制为临安县伞业合作社。1958年,伞厂搬往横潭大队大礼堂。而豆腐作坊为姜家私营作坊,产品主要供应锦城镇和竹林、西墅等村村民食用。塔水桥街后因县治迁往锦城太庙山,而逐渐衰落,至上世五十年代后期,店铺消失,房屋拆除改建,已成为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居住点。 据《临安县地名志》(1983年版)记载:塔水桥自然村为101户、359人,属临天大队。到九十年代后期,竹林、西墅划入锦城镇,临安撤县建市,塔水桥自然村因浙皖农贸城的建成和竹林街的拓宽,而又渐渐复苏,成了农贸市场的附属地带,东端交于竹林街,西端垂直于原长西公路,原住户改建为三至六层商住楼,底层为营业房,上层为出租房,并改名为塔水桥街。 渐渐淡忘的塔水桥街,有过昔日的商旅辉煌,有过往时的低落衰败,更有今天的兴盛繁华,是临安区具有典型时代印记的街坊。
|